新闻动态

500年“世界第一渔港”, 沦落到禁渔20年无鱼可捕, 堪称断子绝孙

这事儿得从五百年前说起,那时候欧洲人刚发现纽芬兰这片海域,就被里面的鱼多得吓人给惊住了。1497年,意大利航海家卡博特带着英国船队过来探路,本来是想找通往亚洲的航道,结果在靠近纽芬兰岛的时候,看到海里密密麻麻的鳕鱼群。

船员们扔下篮子,一会儿就拉上来满满的鱼,那密度高到什么程度呢,据说篮子扔下去马上就满了。卡博特把这写进日志里,说这地方鱼多得像石头扔进海里都能捞上来一堆。从那以后,欧洲各国船队蜂拥而至,西班牙、葡萄牙、法国、英国的渔船都来分一杯羹。

起初是季节性捕鱼,渔民们用钩线和小网,捕上来的鳕鱼晒干成咸鱼干,运回欧洲卖。那时候天主教规定一年有上百天不能吃肉,鱼就成了主要蛋白来源,需求大得很。

纽芬兰渔场就这样成了世界第一大渔场,位置在大西洋西北部,纽芬兰岛附近,海域面积广,拉布拉多寒流和墨西哥湾暖流交汇,带来大量浮游生物,鱼类繁殖快。英国和爱尔兰人来得最多,他们不光捕鱼,还在岛上定居下来,建起小村镇。

16世纪到19世纪,这片海域养活了无数人,鳕鱼出口到全世界,成了纽芬兰的经济支柱。渔民们世代靠海吃饭,用传统方法捕鱼,量不大,还避开鱼的产卵期,所以资源一直保持得不错。那时候捕鱼工具简单,一艘船一天捕不了多少,鱼群有时间恢复。

可好景不长,二战后一切都变了。1950年代起,工业技术进步,欧洲国家开始用大型拖网渔船,这些船装备雷达、声呐和电子导航,能精准找到鱼群,还能深海作业。1954年,第一艘工厂船出现在纽芬兰海域,一小时捕鱼量顶得上传统渔船几个月。

冷冻技术也跟上,鱼捕上来直接速冻运走,不用晒干了,效率高,利润也大。各国船队都来抢资源,苏联、西班牙、东欧国家的巨型拖网船蜂拥而至,海面上一片忙碌。

1968年,鳕鱼捕获量达到峰值81万吨,但这已经是过度捕捞的信号了。拖网不光抓大鱼,小鱼和其它物种也一起卷进去,海底生态被搅得一塌糊涂,海草和底栖生物毁掉不少。

加拿大政府当时没管得严,纽芬兰1949年才加入加拿大联邦,渔业管理交给渔业和海洋部,但他们低估了问题。外国船队捕得凶,加拿大本地渔民抱怨,1976年,加拿大宣布200海里专属经济区,把外国船赶走。可没想到,本国船队填补空缺,用更先进的设备继续捕。

1977年,捕获量开始下滑,鱼群生物量掉到历史低点。科学家警告说,鳕鱼种群在减少,但政府总觉得还能撑,定配额时总偏高。1980年代,捕获量进一步降,拖网破坏了鱼的栖息地,鱼的食物链断了,帽贝鱼这种鳕鱼主要食物也少了。

到1992年,事儿彻底崩了。北部鳕鱼种群降到历史水平的1%,产卵鱼几乎没了。加拿大渔业部长克罗斯比不得不宣布禁渔令,7月2日生效,本来计划两年,但一看鱼没恢复,就一直延。

禁渔覆盖纽芬兰北部海域,影响3.7万渔民和鱼厂工人失业,这是加拿大史上最大规模产业关闭。政府拿出40亿加元补偿,搞调整和恢复计划,帮助转业和培训,但很多人适应不了,新工作少,年轻人纷纷外迁。沿海小镇空了,经济 勉强靠旅游和石油,但渔业传统断了根。

禁渔20年过去,到2012年,鱼群还是没回来。鳕鱼种群残余太少,遗传多样性差,过早成熟,体型小,恢复慢。生态变了,海底成荒漠,虾蟹这类无脊椎动物多了起来,渔业转向捕虾蟹,经济价值差不多,但不是原样。

科学家说,过度捕捞导致进化变化,鱼的生命周期缩短,得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逆转。冷水期也影响,北大西洋水温低,鱼生长慢。2000年、2002年、2006年的报告都指出,食物短缺和遗传问题是大障碍。

这禁渔令拖了30多年,到2024年,加拿大政府终于部分解除,允许商业捕鱼,总配额1.8万吨。但争议大得很,科学家说鱼还没完全恢复,种群只到历史水平的几分之一,贸然开捕可能又崩。环保组织反对,渔民分成两派,有的想赚点钱,有的怕重蹈覆辙。

今年现在看,捕获量低,监控严,但长远不确定。纽芬兰省经济受打击大,失业率高,人口流失,文化上渔民身份没了,很多人转行开旅馆或去油田。



下一篇:没有了

Powered by 九游会平台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